说到底,只要桂系跟蒋介石搭把手,蒋介石可不能说立马腾飞,但也绝不会一下子就败得干干净净。比方说抗战那会儿,桂系的李宗仁哥和蒋介石合作,他那会儿可是扳回了一场很关键的台儿庄大捷。
要是他们一旦真掐起来,那场面可真热闹。说到最经典的,莫过于淮海战役那阵儿。那会儿蒋介石折腰放低姿态,给白崇禧不少“甜言蜜语”,才让他答应指挥这场战役。
真是出乎意料,白崇禧跟李宗仁一见面之后,他就挥手告辞,直接坐飞机跑了,留蒋介石一个人在那儿尴尬不已。最后只好安排刘峙和杜聿明搭档出战。
从事后解密的史料来看,黄百韬被全歼在碾庄,刘峙起了不小的作用,可以说他帮了大忙。正是因为他那吓破胆的佯动,让解放军成功迷惑了他,为了保护徐州,他才下令李弥撤离曹八集,回去“救驾”。
于是,黄百韬临死之前还在追问:为什么李弥要撤出曹八集,导致我被解放军堵住去路……
由此可见,要是白崇禧当时掌控了徐蚌战役的指挥,凭着他那点小诸葛般的水平,不可能会出这样的错。而且让蒋介石更火冒三丈的是,在淮海战役的关键时刻,为了帮忙稳住局势,他还打算调白崇禧手底下的部队一块儿上阵拼搏。
黄维兵团总算如心愿般调来了,不过宋希濂兵团却一直没出动。这一来,在整个淮海战役中,白崇禧基本上变成了看客,整场都只是眼睁睁看着蒋介石败阵,结果还被逼着让位,蒋介石不得不离开岗位,交给李宗仁。
就是说,要是说到蒋介石在淮海战役里的表现,白崇禧不仅没帮上忙,反而算得上添乱了。
要说这事,蒋介石为什么不敢把白崇禧赶走,反倒让自己看重的宋希濂插手淮海战役,还偏偏要忍受白崇禧各种“操控”呢?
第一点嘛,三大战役一起搞,联系紧密,搞得蒋介石也得忌惮,不敢轻易动刀子。
对蒋介石来说,在三大战役期间,他最烦心的事就是,国军接连挨打,结果“剿总司令”这职位变成了个“催命符”,压力大得让人喘不过气来。
像东北剿总的卫立煌,人家本来不想卷入东北那一摊浑水,可偏偏陈诚已经输得一干二净,最后不得不借用了自个老婆的帮忙,跑到卫立煌家里哭诉,恳求他赶紧去东北接手这份差事。
为这事儿,把卫立煌的老婆气得不轻,嘴里直抱怨:“有好处你们抢,有了坑让我老公跳,救你们一家子,那我们一家子呢?”虽然这么说,但问题是不去行吗?绝对不行!
陈诚的老婆叫谭祥,她还是宋美龄的干女儿。这样一来,根本不是陈诚自己来的意思,而是代表着蒋介石夫妻叫他出来出面。要是卫立煌再不给面子,估计蒋介石也该火了。
正是因为有这份底气,卫立煌之后才能这么硬气地跟蒋介石杠上,甚至还敢说:“我辞职,不干啦。”一听这话,蒋介石立马就软下来了,只敢偷偷骂几句背地里。
卫氏觉得“匪”势挺嚣张的,气不过,向公提出了辞职的意思。公在他辞职后,感慨地写下了一段话:在战局逆转、形势变得不利的时候,很多高级将领,常常趁机争夺权力,用“匪”要挟,比如华中剿“匪”总司令白崇禧那样的……
从这些史料上来看,卫立煌的“作妖”程度,跟白崇禧差不多了。蒋介石为什么不敢把他撤掉?主要是没人能接这个班地。华北那边的傅作义也一样,也曾气得宣布:我不干了,辞职。蒋介石能怎么办?只能硬忍着!
也就是说,关键不在于白崇禧、卫立煌和傅作义有多划算,而是蒋介石根本换不了他们这帮人!
东北的国军核心主要是远征军,卫立煌曾担任远征军司令,能够稳住局面。华北的国军基础则是绥远系,而傅作义就是绥远的领头人。到了华中——也就是徐蚌一带,情况就有点复杂,是桂系和蒋介石共同把持的局面。
江浙一带一直是蒋介石的财政中枢,而外围区域,比如安徽,则主要由桂系掌控。像安徽,便由桂系的夏威将军把守,另外,大别山地区也属于桂系势力范围。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刘邓一路挺进大别山时,白崇禧表现得那么焦虑。
所以说,在三大战役联动的情况下,蒋介石根本不敢换人,即使有人一直这碍事,也只能装作没看到。
第二点,宋希濂的背景和威信,确实算是个大难题。
有人说杜聿明挺厉害,所谓的三大战役里面他其实指挥了两场,但问题是都只是副手身份,名不正言不顺,能不能这么说呢,原因就是他的资历和威信还不足。
蒋介石也意识到这个困扰,想着让那些能干的人快点拔尖,别再让那些只会混日子的“酒囊饭袋”充门面,比如说王耀武,居然还当上了封疆大吏,管理了山东。
王耀武是怎么败的呢?主要是因为国民党内部的争斗把他搞垮了。王耀武属于何应钦的阵营,大将级别,土木出身的陈诚却突然插手莱芜战役,采取了压倒性的手段,前前后后说了好多次,不细说了。这一丢山东,徐州和蚌埠一带的局势也就彻底暴露了。粟裕也曾说过,敢打淮海战役,靠的正是山东等区域的坚实后盾。
宋希濂也是这样,据他自己写的回忆录里说,杜聿明还在东北忙着收拾残局的时候,蒋介石曾打算让他掌管徐州。不过宋希濂一听就觉得不靠谱,他说:“这事挺悬的,别说别人了,就邱清泉我都搞不懂,他根本不听我的。”
要知道,邱清泉可是国军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的指挥官。你想啊,蒋介石不可能再踩一脚,把邱清泉踢飞了吧……所以这才又把杜聿明叫回来,因为杜聿明可是邱清泉的老长官,就算邱清泉再不听话,也得给杜聿明个面子。
杜聿明、王耀武、宋希濂这三位,算得上国军“后起之秀”里的三大猛将,但可惜呀,资历和威望不够硬,一个只能一直当副职,另一个被陈诚压着不让翻身,还轮不到他们去和邱清泉好好较量。
所以啊,蒋介石一旦上台,也就只有一条路走,那就是不管白崇禧怎么阻挠,直接让宋希濂带兵进淮海参加战斗。可惜,最终他还是不敢这么干。这也引出了第三个原因。
第三个理由嘛,就是桂系的威胁实在太大,宋希濂成了对付白崇禧的唯一人选。
之前讲过了,桂系在蒋介石钱袋子江浙一带外围的势力,其实并不真是帮蒋守门的吧?没人会这么觉得吧。所以说,桂系其实就像蒋介石的隐患,他得对白崇禧有所制约和平衡。
这事儿是谁来干呢?之前是胡琏,老不给白崇禧面子,动不动就给他点儿“眼药”,搞得白崇禧挺头疼,只能一肚子骂回去。白崇禧心里清楚,胡琏为什么敢这么折腾他。等到十二兵团成立以后,接棒的就是黄维,可黄维也卷进了淮海战场的战局里头。
还有陈明仁,他其实对蒋介石早就死了心,虽然当时陈明仁是在白崇禧手底下,可说实话,他根本帮不上忙,也没啥实际能起的作用。
只有宋希濂一个人!就是说,面对桂系的威胁,当时就只有他能起到监视和牵制的作用。要是真把宋希濂调进去,可万一淮海的局势跟白崇禧联手,那蒋介石该咋办?得知道,李宗仁已经是副总统了。
所谓内忧外患,蒋介石那会儿就像风箱里的老鼠,不光要忍受来自各方的压力,还得提防四面八方的威胁。这才导致他既不敢把碍事的白崇禧赶走,也不敢让宋希濂插手淮海的事宜,局面真是挺尴尬的。
汇融优配-股票配资网址导航-炒股配资平台选-怎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